过河桥
有山有水,大地纵沟壑。涉河迈沟巧设计,天堑化通途。重庆渝中半岛两江环抱,重庆人对过河使用的工具早置于心,行如理。
早年间渡河,源袭传统文化,造船与搭桥。面对长江和嘉陵江这样水急风大浪高的大河、大江,老百姓希望快捷安全地渡河到彼岸,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就在五十、六十年代,每次过河必须经过几个步骤:从山上下行若干段石阶走到河边,涉过凸凹不平夹着大小鹅卵石的细沙滩,才能踏上利用几个浮在河边,用缆绳捆连的小趸船托起的木跳板,再稳稳当当地进入大趸船,等候驶往江河两岸设立的码头之间的,当年被重庆人称呼为“汽划子”的过河轮船。
船到后,由工人收放缆绳拉拢边缝上客,轮船鸣着汽笛驶向对岸。船到码头,又见工人挎缆收绳,协助拉近轮船与趸船的距离,方可安全开门,请旅客上岸。
没有轮船的河面,只能在河边斜跨搭在木船头部窄窄的跳板,跳进船里,坐在木板上等候需要过河的人到齐。船老大这时把插在船头撑杆孔里的,长长的楠竹配上特制铁头的撑杆拔出,将铁头对着河边的石头或石头缝,握紧撑杆,使用出全身的力气在船舷紧走几步,让木船从岸边离开,浮于河水之上,然后再掌稳舵、用木浆划行。
“想当年绿衣婆娑,看如今青少黄多。唉,休提起,提起泪洒江河。”多么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木船撑杆的形象与作用。
大江大河的今天,早已经让用于过河使用的木船靠边了,这里成为机动船的天下,还有两层楼高大的过河轮船。
那时节的货物与车辆摆渡更是这样。记得随父母单位包租的卡车去南温泉春游。来到“车辆摆渡”的渡口,大人小孩全部下来。先让卡车从车道驶入摆渡的大平板驳船上,客人们再有序地尾随其后上到驳船。站在那露天的大驳船里,在不长的摆渡之中,头上蓝天白云优雅,船下江水滔滔流动,人在其中心旷神怡,十分惬意。与乘坐过河轮船的感觉既新鲜又神奇……
后来,所在的中学校距离河边不远,六年中对于车辆等候摆渡排起的长长的队伍见惯不惊,对于轮渡的鸣笛声闻尔自然,对于过河的理念知道可以跨桥过河。曾经在《十万个为什么》的书中,了解到捷克斯洛伐克等城市以桥多处连接的图画,犹如长寿龟的壳与它的头尾四肢四仰八叉地张开
四通八达的道路,桥面行人自由来往,大小车辆奔驰,桥下各种船舶畅游。当年的重庆渝中山城难以实现,不敢奢望。
久久盼望,从牛角沱到观音桥终于动工建桥啦。资金困难哟,1964年告别嘉陵江中屹立的4个条石磊成的高高的桥墩而遗憾的去外地上学。这是重庆人继小南海白沙沱跨长江铁路大桥后的公路桥梁又搁浅了。
改革开放啦,1979年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就要开工,这个重大的事件在重庆人民心中掀起了热潮,万人瞩目激动地参加劳动,激动地参加《重庆日报》关于大桥建设的许多讨论……记得一次在桥头“四季”人物的造型公开征求意见的讨论,信件纷飞,讨论热烈啊,最终,还是让“春姑娘”顺应了东方的审美观,穿上薄薄的纱衣而不失展露曼妙的少女身躯。大桥通车至今,“四季人物”始终吸引人们前去拍照留念,保留着那份对美的追求,保留对交通快捷畅通的欢乐,保留对城市建设成就的自豪。
现在,重庆不但有公路桥梁,铁路大桥,悬吊在长江,嘉陵江上空欢快来往的索道,更有环城的轨道交通,地下铁轨道交通。也许不远的将来,还会有过江隧道,城市交通还会以小型飞机,或直升,或滑行等等开通,立体交通体系指日可待。
改革开放四十年,仅仅是重庆主城区桥梁的兴建,在人民过河方式的变化中,已经充分证明成就是巨大的,与民心紧紧贴近,与民生的进步不断提高,与国际的差距越来越小了。点赞,重庆的桥!
重庆过去以“山城”著称,而今可以用“桥都”美誉。是桥美丽的改变了重庆的外貌,新天地中的桥不仅用于渡河,桥沟通了江河两岸往来,桥移平了沟壑大山。桥描绘出新时代经济繁荣昌盛,桥奉献出中国改革开放人民伟大复兴的政治要求和渴望。
据统计重庆目前已经在长江上架起来35座大桥。其中,建成了正在使用的17座;正在施工兴建的大桥4座;计划中等待建设的大桥14座。重庆目前在嘉陵江中修起了42座大桥。其中已经建成通车的25座;正在施工的大桥7座;计划中待建的大桥11座。啊!多么激动人心的事业,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如果开车将直辖市已经开通的大桥浏览一遍,恐怕没有1—2天的时间是不可能实现的。
看,宛如新月的双曲线拱梁的跨度552米世界第一朝天门大桥与国内最大的公路、轻轨两用跨度420米的菜园坝两层楼大桥,看,复线通车的石板坡两座长江大桥。看,双手合十托起两用的东水门大桥与千厮门大桥。看,铁钢梁的公路牛角沱大桥和与它相邻两用的渝澳大桥。看,时时拥挤的化龙桥地段嘉陵江上的嘉华大桥与石黄隧道相连的黄花园大桥。看,连接李家沱与杨家坪的鹅公岩大桥和曾被称为“蜗牛桥”的石门大桥。重庆还有从楼房中间窜行而过的轻轨桥梁。看啊,看啊,看不够哟看不完。
多姿多彩的桥,绚丽多功能的桥,这些扩大了过河功能的桥,书写着40年来改天换地伟大成就,展现了40年来革新创造新重庆、新中国的新面貌。
夏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