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杨昌龙老师二胡之外的艺术人生

  来源:徐万凯  责任编辑:老年大学

 

 

听国家一级演员、二胡表演艺术家杨昌龙老师讲授二胡课,不仅为他精湛的二胡技艺所倾倒,还常常享受老师在二胡之外的艺术熏陶。

 

 

 

杨老师讲课的语言艺术可谓精彩纷呈,常引来同学们笑声不断,而随口说出的妙语又多源于生活。如:他把灵活准确的用指描绘为“鸡爪爪”,把手指不灵活,按弦勾连拖拉说成是“鸭脚板”把短弓练习时手腕和小臂的动作比喻为给火炉生火时用扇子煽火讲到用三个手指均衡距离按弦时,他叫大家回忆少年时少先队大队长的三根红杠杠。对换把时手臂和手腕的上下滑动,他又用电梯升降的平稳来形容。这些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好记管用,对学习二胡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二胡只有两根弦,看似简单,但这两根弦上没有固定的音阶,因此二胡在弦乐中又是很难学习掌握的一种弦乐艺术,但杨老师借用文学艺术形式,使之学习明朗生动起来。

 

 

这学期上的第一节课就使人耳目一新,那不是他的技艺讲解,也不是他的艺术表演,而是他朗诵的一首小诗:“一根弓子小又轻,劝君莫要握太紧。持弓运行似抚摸,平直拉推有距离。”竟把变幻无穷,神秘莫测的二胡艺术轻轻化解在有形的简单直白中。反过来说,这通俗易懂的小诗又蕴含了无穷的二胡演奏艺术,耐人寻味,使人终身受益。

杨老师对二胡独奏曲独特的审美意识也使我们大开眼界。这学期学的独奏曲《忆江南》,初看时以为简单,其实暗伏玄机,特别是一大段八分之一的连弓使人畏难。但杨老师讲解分析曲子时,却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幅江南水乡图画:从风和日暖、湖面恬静到微风拂面、水起涟漪;从船橹轻摇、水花细浪到水天一色烟波宽广。这些无形的画面使我的心沉静下来,在学习中更感觉到一种美的享受,曲子拉得自然放松了。

杨老师还在二胡教学中还揉进了许多其它的表演艺术。如在讲授《河南小调》结尾处时,他觉得原曲那种轻盈的处理不过瘾,就改成了豫剧高亢、铿锵有力的味道,效果果然不同凡响。有的曲子在演奏过程中的一点上需强化快捷跳跃的力度,他就引用京胡的摔弓技巧来达到。在讲解《空山鸟语》时,他又模仿了哑剧或谐剧的表演艺术,用灵巧的动作和表情表现出鸟声由远及近,鸟儿由少到多的场景,他幽默的模仿表演,使大家在忍俊不禁中对曲子内涵有了较深刻的领悟,从而获得音韵之美。

 

 

我想,正是这些综合的艺术修养,促成了杨老师成为一名出色的二胡表演艺术家。这也是我们在学习二胡艺术的同时应该学习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