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青春心向党】丁贤矩:勇立潮头的“终身学习者”

  来源:老年大学  责任编辑:老年大学


【百年青春心向党】

丁贤矩:勇立潮头的“终身学习者”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1949年,丁贤矩参加解放大西南战役,并跟随刘邓大军奉命接管国民党重庆市的政权系统,自此为渝中发展奉献了一生。

作为一名有着68年党龄的离休干部,丁贤矩经历了无数革命风浪,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他始终热爱学习,善于学习,是一个勇立潮头的“终身学习者”。

 

 人物小档案

 丁贤矩,89岁,党龄68年,西南服务团成员,离休干部。原渝中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离休后,被聘为渝中区离休干部委员会副秘书长、渝中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渝中区西南服务团团史研究会副会长。

从热血青年到西南服务团战士

 “我是上海人,但根在重庆,渝中区是我的第一故乡。”丁贤矩经常说的这一句话,浓缩着这位89岁老党员的家国情怀。

那是1949年,17岁的丁贤矩即将高中毕业,个人的思想、感情、兴趣和价值观都没有定型,还是“白纸”一张。但他对眼下的社会太绝望了,“我家住在上海租界,几乎每晚都能看到美国海军官兵开着吉普车、坐着黄包车到处招摇,见到漂亮的女性就吹口哨调戏,简直是乌烟瘴气,从同胞到国家都太受欺负了!”

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丁贤矩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运、六二三反内战运动等进步活动。他坦言,“那时我只是出于正义,做了一个中国人应当做的事情,热情高于觉悟,政治上还是很幼稚的。”

1949年6月,即将高中毕业的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招收新兵,他决定报名,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记得入伍后的第一课,是上海西南服务团团长曹荻秋讲知识分子改造问题,学的第一首歌是《爱民小调》。西南服务团随后在南京汇合,开展三个月的集训。二野首长刘伯承、邓小平为新兵上理论辅导课和作形势报告。

这段学习培训如石投湖,让丁贤矩的内心泛起了涟漪,初步树立了革命人生观。

西南服务团虽然属于非战斗部队,但还是被编入了战斗序列,并随军行动。1949年9月30日深夜,西南服务团离开南京,踏上了挺进大西南的征途;于10月7日到达湖南常德,隐蔽集结后,跟随刘邓大军步行了整整58天、1500多公里,终于走到重庆,参加重庆解放后的城市接管。

“我们一路急行军,期间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民秋毫无犯。如果在老百姓家里借宿,早上走的时候必须打扫庭院,帮忙做卫生,这些都让我深深意识到了什么是革命纪律,什么是人民军队。尤其是途经湘西、川东等广大农村地区,眼见老百姓贫苦不堪,在水深火热中急盼解放,我们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丁贤矩说,酉秀黔彭走了一遭,政治教育学了一路,他从一个自由散漫的热血青年初步成长为革命战士。思想观念更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理解了为什么一定要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群狼环伺,不顾己身挽救民族危亡;山河破碎,但与人民重建美好家园——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担当,彻底点燃了丁贤矩心中的火炬。

革命理论为思想“补钙”

西南服务团的任务是什么?二野司令员刘伯承在《我们在京沪杭胜利后,要向西南进军》的报告中指出:一是消灭敌军,二是建设西南。

于是,西南服务团一万七千多位同志,勇挑重担,为建设大西南奠基,为振兴中华出力。丁贤矩感到无比荣幸、无比骄傲的是,自己正是这“1/17000”。

1950年5月,中共重庆市第一区(今渝中区)区委、区政府成立,丁贤矩分配到一区委工委,跟着区委干部科长王玉峰,深入菜园坝码头工作,以支援成渝铁路建设顺利进行。

期间,丁贤矩参加工人大会,筹备成立搬运工会和整顿码头交通秩序,干得热火朝天。王玉峰看在眼里,深觉这是一棵好苗子,就常常鼓励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严格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

1951年2月27日,丁贤矩正式递交入党申请书,在18岁那年成为了一名中共候补党员。不久后,丁贤矩再次调动,从一区委工委到了区委办公室,任秘书干事,成了区委书记辛易之身边的工作人员之一。

“那段时间,我们每礼拜六都要组织学习。易之书记作为领导和‘同学’,还给我提了两点要求:第一,不仅要组织上入党,更要思想上入党,坚定共产主义的思想信念并付之实践;第二,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着重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丁贤矩说,这两点要求就像一盏明灯,照耀着他的党员之路,也让他引以为戒,时时自省自新。

1956年,丁贤矩调任区宣传部理论教育科副科长。基于工作需要,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的基础理论,学习党史,通读毛选。特别是毛主席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等书,以及各级党报党刊,都是他的“精神食粮”。

手不释卷的效果是显著的,丁贤矩的党史知识迅速丰富,党的观念、政治觉悟、组织纪律、党性修养得到锤炼和提升,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学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是,只有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才能更清楚地知道我们将往哪儿去,才能明辨是非,对很多问题看得更深、把得更准。”丁贤矩说。

 “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从工作以来,丁贤矩辗转渝中区委、区政府多个部门任职,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职位是高还是低,他始终保持着当年参加革命时的激情,坚守着自己入党时的初心。

2020年和2021年,记者两次采访丁老,都被一个小细节戳中:他复印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和入党志愿书,妥善收藏。每每翻阅,总是温柔摩挲,眼中似有星光涌动。

入党志愿书的最后一句,丁老掷地有声:“今后在工作中加强马列主义学习,提高共产主义觉悟,争取做个完全够条件的共产党员。”

记者好奇,在丁老心中,怎样才算是“够条件”的共产党员呢?

丁老颇有气势地回了8个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解释说,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党员干部必须明确,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用来为自己谋取私利,这是底线。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丁老深知学习的力量。

2010年,他带着儿女去了武隆白马山,故地重游。遥想当年行军,光是上山下山就走了整整三天;而今修通了渝湘高速公路,汽车从隧道穿过只需7分半钟。

——“3天”和“7分半钟”,丁老反复呢喃这两个数字,感慨万千,“那个时候,即使是最富有的想象力,也想象不到我们今时今日能拥有这样的现代文明。时代在变化,在发展,因此,思想停留在过去不行,党员在任何时候都要认真学习,做到‘政治坚定,理想永存,思想常新’。”

1993年离休以后,丁老笔耕不辍,继续参与《市中区续志》和4部《渝中区年鉴》的编写工作。直到2010年,他才以78岁高龄,从工作岗位上真正退下来。但他仍然没有赋闲在家,而是在渝中区离休干部委员会担任副秘书长,分管学习和思想工作,为下一代宣讲革命故事、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

如今,丁老虽已89岁,但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依然保持学习的热情。他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从不间断;还通过手机、电脑、报纸等,了解国家大事。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让他对党的百年奋斗史、党的政策和理论了然于胸,如数家珍。

丁老“终身学习”的精神启迪我们,党员干部要把学习特别是党史学习作为终身必修课,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